加码货币宽松政策 中国宏观政策面临选择

2020-07-17 10:13:03

在过去的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全球主要央行纷纷降息,出台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进入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全球多国更是加码宽松政策,以稳定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曾指出,受新冠病毒大流行影响,全球经济2020年预计将萎缩3%。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在全球宽松政策的环境下,中国宏观政策将面临怎样的选择与博弈?就此,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来看,全球宽松货币政策会延续较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保需求的关键在于保就业、保民生。中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协同发力,帮助企业纾困,稳定就业基本盘,进而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内部市场活力。”

加码宽松政策

“目前来看,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延续较长时间。”沈建光对记者表示。之所以如此研判,是因为在沈建光看来,“一方面,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情况是制定各类宏观政策的前提。保守估计,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二季度可能都会陷入同比-7%至-10%的大幅衰退,全球经济至少将经历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而在特效药或者疫苗研制成功之前,全球经济仍面临疫情反弹带来的较高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危机时期的超常规经济应对政策往往面临退出困境。2008年量化宽松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降息容易加息难,扩表容易缩表难。因此,长期来看,中国需要关注全球货币大幅宽松带来的汇率波动、资本流动、资产价格变动等影响。”

对于美国经济,5月19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提高了2021年的GDP预测,对就业市场仍持悲观态度。该报告预计,美国二季度实际GDP将环比萎缩11%、同比下滑38%,失业率将在三季度达到顶峰15.8%,总体低迷形势将持续到2021年。

不仅美国经济受影响,在疫情席卷之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近日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将遭遇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最好的情况下,2020年全球经济将仅增长2.4%,相比去年11月时的预测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也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穆迪公司也将全球GDP预期增速从2.4%降至2.1%。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近日在撰文中也持类似看法,“展望未来,全球大幅宽松货币政策会延续较长时间。一方面,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情况是制定各类宏观政策的前提;另一方面,危机时期的超常规经济应对政策往往面临退出困境。”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造成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虽然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主要央行快速政策反应避免了短期内因为投资者恐慌抛售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但疫情之后的经济重启依然面临巨大挑战,这决定了短期内无法退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章俊还进一步指出,“未来全球政府可能都会加大财政刺激力度,考虑到全球主要经济体债务水平已经处于高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码需要货币政策跟进配合。”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债务上,国际金融协会今年年初发布的《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显示,到2019年三季度末,全球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252.6万亿美元,全球债务与GDP比重创下历史新高,达322%。其中,发达经济体债务总体规模为180.1万亿美元,新兴市场债务总体规模为72.5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包括世界各地家庭、政府和企业负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记者采访获悉,全球宽松政策对中国政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此,沈建光告诉记者,“短期而言,前期全球主要国家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疫后经济复苏具有积极作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供需中断叠加之下,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帮助企业、居民获取贷款,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就业稳定,从而避免全球经济过度下行、国际贸易需求过快下降;全球量化宽松减少了资本市场剧烈波动,提升了投资者风险偏好,利于近期人民币汇率稳定和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减轻了人民币短期贬值以及资本外流压力。此外,中国多年来坚持了常规的货币政策,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空间,全球货币宽松背景下,这一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那么,在当前全球宽松政策的背景下,中国宏观政策面临怎样的选择与博弈?

具体到货币政策上,沈建光表示,“货币政策要稳定市场流动性、尽快推动降成本;金融信贷政策要持续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如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充分利用好信用贷款、融资担保、政策性贷款、贴息、应收账款融资等政策工具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据新华社消息,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在财政政策上,沈建光建议,在执行层面,重点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支持发放消费券、现金券;加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定点帮扶,加大对外需敞口较大企业的扶持,降低企业税费、完善公积金制度;发力新基建,加大对5G、冷链物流、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投资等。

在新基建上,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在业界人士看来,2020年基建仍是发力重点,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到10%以上。

章俊也对记者表示,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虽然在短期内可以降低全球经济衰退过程中的痛苦,但考虑到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未来会转化为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潜在风险较高。

不过,在章俊看来,“考虑到中国经济已经率先走出疫情的冲击,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在货币财政政策层面更多是要考虑提升政策的有效性,而并非单纯提升政策刺激的力度。”

因而章俊认为,“国内货币政策依然要稳健中性,在增强灵活性的基础上坚持以我为主,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方面服务于短期内稳增长保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标签: 货币宽松政策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