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习惯和行为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影响重大

2021-06-01 16:17:39

为回应教育部“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的工作要求,从今年4月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山东、福建、贵州、河北、广东、内蒙古等十余省市的家庭教育专家,发起全国家庭教育普调工作,以期为提出科学、落地的“十四五”家庭教育咨询建议提供数据支持。

此次调研力图通过五个视角来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分别是:管理部门对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落实情况、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情况、教师群体家校共育素养现状、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感知及其影响。五类人群的问卷调查样本有效数据包括20余万份家长数据、1万多份教师数据、3000多所学校数据。

家长的惯和行为对孩子惯的养成影响重大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健康养育现状”部分的调查发现,逾四成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在孩子身体健康方面,疫情期间,18.9%的小学生、42.74%的初中生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睡觉;以每天运动20分钟以上为标准,儿童每周运动次数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仅有10%—15%的儿童能够做到每日坚持锻炼;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长则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1%的高中生使用手机时间每天长于8小时。

分析其中“人与环境”的影响因素,从人的角度看,孩子在睡眠和运动方面的惯,与家长的睡眠和运动惯存在显著相关。即孩子的惯直接受到家长惯的影响,家长自身惯越好,孩子惯越好;从环境的角度看,相对于只与父亲/母亲/祖辈同住或与父母同住,三代人同住的家庭中孩子的睡眠、运动、玩手机惯都表现出最佳水:睡得早、运动次数多、手机使用时间短。

可见,如果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能够互相衡,则有助于孩子养成更好的生活惯。社会应该注重对于老年人在城市生活中的支持,让祖辈更自在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调查结果显示,有41.5%的家长在重视孩子营养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孩子的体育锻炼。观念上重营养、轻运动的家庭养育的孩子,运动惯显著低于其他孩子,家长自身的运动惯显著低于另外六成的家长。

分析相关数据可知,家长在行为和观念上都会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家长自身的运动惯越好,孩子的运动惯就越好。而忽视运动的家长没有意识到体育健康对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潜意识里“重营养,轻运动”,便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产生影响。

家庭结构和氛围影响亲子间不同依恋关系的形成

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调查发现有三成的家庭更重视孩子的智能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经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家庭空巢化、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扩大化等。在一个结构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也就更容易发展出安全型依恋关系。

调查还发现,在对孩子的情感影响方面,“心理氛围”与“物质保障”缺一不可。在是否为孩子的成长创设和谐、轻松和民主的家庭心理氛围上,有30.5%的家庭表示能够完全做到。而这些能构建积极心理氛围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更倾向于与父母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长大后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更乐于沟通合作。而从物质保障上来看,与年收入为“50万元以上”的家庭相比,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家庭,孩子与父母呈现焦虑型依恋关系的占比更大,孩子长大后更不容易信任他人,不喜欢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通过分析家庭环境若干因素对父母与孩子依恋关系影响的模型,我们还发现一些影响依恋关系的因素。比如,由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他们与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比例最低,而与父母建立起焦虑型依恋关系的比例最高;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更倾向于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小学生与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高中生,最后是初中生。

父母如果与子女之间经常聊期望、分享烦恼,儿童更倾向于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主动奖励孩子、参与孩子学校活动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都会直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从父母与孩子形成的亲子互动模式角度,调查还得出几个结论:接11%的孩子会在与父亲进行沟通时做出让步,还有7.6%的孩子选择将自己的不甘情绪暂时压制在心里,不会表露自己的情绪;常常爆发冲突家庭的孩子,则会更多地与父母形成疏远型或者焦虑型依恋关系。

亲子间的依恋关系与互动模式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构建的。家长对孩子在情感上的回应与表现,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只有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教育实践,通过科学观念和正确方式施以教育影响,创设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帮助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

作者:李浩英 李婧

标签: 家长习惯 行为 对孩子影响重大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