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来自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的教师代表温志拔教授上了一堂“孝的本质”的教学示范课,让与会者听得津津有味。
近年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和“职业教育之师、应用技术之范”发展目标,打造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着力培养区域经济急需的高质量人才。
打造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
目前,该校已打造出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作为福建唯一开设包装工程专业的公办院校,拥有与省内7家知名企业签订“绿色安全包装卓越工程师”班定点实习基地协议,并共同编写了《绿色安全包装卓越工程师岗位指导》特色实践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行业需求、学校和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体系,生产实习及实战化的毕业设计训练都围绕校企合作举行,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该校外国语学院积极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根据福建特别是闽东南地区经济活跃、对外贸易发展强劲等特点,推动商务英语、日语、英语等3个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并融通对接学校其他学科专业。如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中引入学校省级一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优质课程,设置了跨境电商方向、国际贸易方向。
今年新招生的家政学专业,就是以培养中职师资、高端家政管理人才、社会工作者为主的应用型、职业型师范特色专业。该校将实现严进严出的人才培养策略,推行“1+X”证书制度,其中“1”指毕业证、学位证,“X”指教师资格证、社会工作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等;全面实行“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完成理论和实训教学,1年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
让“真题真做”成为课堂常态
为有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把课堂搬进企业、搬进生产车间,让“真题实做”成为课堂的常态,让学生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级高工张文森带领10多名学生组建“果酒飘乡——水果精深加工传承和创新者”团队,将理论教学、实验操作第一课堂延伸到三明、南平实习实训基地。在张文森的带领下,学生开展了“红曲百合蜂蜜酒酿造工艺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研究,解决了传统蜂蜜酒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该项目技术曾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目前,已形成年产1000吨系列蜂蜜酒的能力,预计年创产值1.13亿元。
王海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后返校任教。本科就读期间,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凭借项目《一种玫瑰花客家酒娘及其酿造方法》获得发明专利,并获得“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她说:“我完整地参与了从项目申请书撰写到项目研究全过程,为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不仅鼓励学生到企业、车间学习和实践研究,还把企业高管和工程师请进校园、请上课堂,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传真经。”廖深基举例说,学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聘请IT教育集团高级工程师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集中授课,采用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案例、真实的工作体验,面向行业需求和业界前沿,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软件开发、大数据、嵌入式开发等实操技能。
分层分类实施教师能力提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教学相关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教师教学基本规范50条》等教学工作基本制度,促进本科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基本教学技能。
该校还分层分类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对新进教师,采取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班主任制、导师制以及教坛新秀等各级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培养教育实践能力。对中青年教师,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参加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合作研发、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应用研究能力。
该校科技特派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项雷文教授与厦门格兰贝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产学研成果转化,实现酶解燕麦粉产业化,年销售额超3000万。该校科技特派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曹智副教授主动对接福清市的农业种植合作社,助力企业增产增收。其中,他与福州新红宝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台湾大红花蝴蝶兰新品种引进与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获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目前已实现产值增收260万元。
据介绍,2018至2020年,该校获批认定各级科技特派员共154人次,有效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为农民增收和增智、企业增产和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党委书记赖海榕说,作为福建唯一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本科高校,学校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质量,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区域经济急需的高质量人才不断努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梅燕 龙超凡)
作者:陈梅燕 龙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