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个课堂”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06-15 10:32:59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主线展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静心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潜心研究不同学段教育新内涵。笔者基于传统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比较研究,提出打造“三个课堂”,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个课堂”的逻辑划分与概念诠释

“三个课堂”,顾名思义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种类型场所。按照学内容和时空分布进行划分设置,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也不全是教师授课的课堂,而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通过“三个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课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具体来说,“第一课堂”是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主要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完成规定的学任务,这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在教室上课。“第二课堂”仍是指校内学场所,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通过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课堂。

“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虽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很好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内容、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熏陶学生艺术审美、养成学生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

“三个课堂”按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层次类别、属侧重点等不同,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构,统筹为一个整体。

“三个课堂”定位不同。“第一课堂”主要是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求为目标,立足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第二课堂”主要是深化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间接认知,立足校本课程开发的个化、差异化学活动和课后服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第三课堂”没有固定教材,是学生前期所获取知识经验在生活中的再现与迁移、应用,主要通过学生亲手做、亲眼看、体验和实践来完成。

“三个课堂”特征不同。“第一课堂”强调规范,实施的课程、教材、课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第二课堂”彰显个,学校和教师可结合地域特点、文化积淀,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和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选择学内容和方式。“第三课堂”具有开放、综合和实践,注重整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生活,达到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个课堂”地域不同。“第一课堂”严格限制于校内,由专职教师主导,有严格的教育教学程式和要求。“第二课堂”也是在校内实现,教育教学方式主要由管理实验辅导教师及家长、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共同完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与课后服务密切关联。“第三课堂”的实施地点在校外,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修养提高,让学生在看、学、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学提高。

“三个课堂”主体差异。“第一课堂”教师具有优势主体位置,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占据主要位置。在师生互动中,教与学的双主体得以实现。“第二课堂”更多的是由辅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是学生基于课后作业完成、兴趣爱好培养、技能技术得、身心健康锻炼而进行的素质拓展。“第三课堂”主要是基地和场馆、社会组织及家长等,学生在参观中学、体验中学。专职教师的组织作用和聘用人员的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有机统一,师生双主体得以更好体现。

“三个课堂”要以大教育理念为主导,突破学科思维,统筹各科知识,促进学生的学兴趣发展和能力提升,进而实现快乐和健康成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师生全学段、全领域学共同体,在学生的理解记忆、拓展应用和再现实践中,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衔接,促进了学生发展螺旋式上升。

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一个全链条的保障体系。就学校教育来说,要通过着力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课堂物态形式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第一课堂”物态形式要重视教育教学方式变化,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条件下对智能教室和讨论式、探究式学的需要。“第二课堂”要重视功能部室、室外运动活动场所多样化建设,基于学校地域实际、发展积淀,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化、内涵式发展规划建设。“第三课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要建立预设方案审查制度,采取共建、参建、合建等多种方式,确保环境设施和管理现代化,建设适应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设施条件。

二是建设高水师资队伍,确保专兼职教师德才兼备。要巩固原有好的做法,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大学生、高学历高水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使“第一课堂”专任教师补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对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要挖掘“第一课堂”专任教师潜力,引导自愿承担一定工作,并聘用一批热心、有特长的优秀志愿者。“第三课堂”要造就一批优秀的兼职教师。

三是深入开展“课堂革命·陕西行动”,确保基础教育成效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课堂革命,引导每位教师自觉投入教研教改,上好每一节课,打造精品课程、创新一课;通过“第二课堂”打造一批精品优质课后服务项目;通过“第三课堂”打造精品社会实践、多彩社会活动。

四是深化交流合作与个化机制建设,实现特色多样化发展新格局。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交流合作,共享好的经验,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路径。要充分挖掘各校特色文化,个化开展“三个课堂”教育教学,在协同发展基础上促进特色提升,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作者系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作者:刘建林

标签: 打造 三个课堂 基础教育 高质量 发展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