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百场宣讲活动近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此次活动以“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主题。在活动现场,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毕业生现场讲述了自己的择业故事。
从新闻报道来看,毕业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择业创业故事,既是一堂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思政课,也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择业榜样,传授了就业创业过程中实实在在的经验,起到了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和人生观,把自己的成长成才和党、国家的事业紧紧融合在一起”的作用。近5年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每年到西部地区就业1.6万人、基层就业2.4万人这一成绩,显然要部分地归功于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即以思政教育引导毕业生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主动到基层一线施展才能,到地方建功立业。
大学生就业不仅要看硬实力,如学习技能、专业水平、学历层次,还考察软实力,如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情怀格局等。相对而言,软实力也是大学生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重要因子。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除了要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改变观念、开阔格局的育人功能,在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志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成就自我。
实际上,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已经与就业教育融为一体。从就业形势看,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加上疫情导致留学生回流,就业竞争日益加剧。严峻的就业形势倒逼高校必须做好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正视挑战、高质量择业。从师资层面看,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除了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还往往负责就业创业相关辅导。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做好就业辅导服务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特别是毕业班辅导员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对此,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教师的确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引领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营造就业创业的正能量。
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府和高校做好顶层设计,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不断创新,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空间。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改变观念,尤其是突破一定要留在大城市、一定要考公务员等传统就业观。现实之中,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困难乃至充满坎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理性的择业观、正确的价值观。对此,高校要通过鲜活的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清楚了解我国社会的产业结构、就业现状等问题,使他们在择业时全方位考量,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能力。
相对而言,请就业创业先进典型进行校园宣讲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通过就业榜样讲述自身就业过程、剖析就业挑战与机遇,对广大即将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很有教育价值和启发意义。例如,如报道中指出的,罗旭2011年进入北京邮电大学后开始做志愿活动,教老人使用电脑和操作智能手机,其团队至今已累计带动全国100多所高校超过20万青年走进社区,累计服务超过100万名老人。此种服务发挥了专业所长,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的双赢。
思政工作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为大学生内心注入投身时代、服务社会、砥砺奋进的磅礴之力;而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的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建设祖国,自身也潜移默化之中成为极佳的思政教育资源,影响更多的同龄人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舞台,绽放青春光彩。
(作者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作者:岳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