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填报志愿时节。最近,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局《致鸡西籍2021届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引起社会热议。信中号召广大2021届高中毕业生在选取专业志愿时能够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家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真诚地邀请学子们在不久的将来加入到返乡就业创业的队伍中,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的确,高考成绩陆续公布,紧随其后的是如何在城市、专业、学校之间进行选择,如何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西部计划事业中发挥个人才智等,这些问题无疑将成为千万家庭持续关注的焦点以及需要共同面对的考题。
城市、学校和专业之间的抉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通常的建议是先选城市,后选学校。如果无法确保上理想的大学,则优先选择专业,其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不浪费高考分数的任何一分,部分高考咨询中介机构就是以此作为宣传的重要“卖点”。但这种所谓理性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功利而非理性的。考生和家长需要从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在选取学校、专业志愿时,应更多关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家乡建设、西部计划等急需人才的学科和专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而言,永远都具有指导意义。从个人角度而言,也需要综合根据自己的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职业资源以及高考分数等因素,在对学业、职业规划进行一定思考后,根据分数与院校匹配原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或专业。需要注意的是,应辩证看待冷门或热门专业、一线或非一线城市,任何学科(专业)建设或事物成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冷门与热门、一线与非一线本身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因此,对于当前的热门专业或城市,切忌过度乐观、盲目跟风,不妨考虑部分就业面广、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选择发展潜力好的二、三线或新兴城市奋斗。建议仔细查看教育部发布的学科评估结果,借助某些职业兴趣测试等专业测量工具,以便更好认识自我,理性思考,从而提升权衡取舍的能力。
那么,就业和兴趣之间如何平衡?填报志愿时,是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兴趣为导向,是个重要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建设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的赓续奋斗、不断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导向与兴趣导向之间的选择是统一的,均要服从国家发展大局,从当前乡村振兴、西部计划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专业,设计好发展路径,掌握本领,奉献力量,并从学习和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幸福感。从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最关键的是明确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规划。在自我评估以及与家长、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找准自身的兴趣和定位,制定好生涯规划并确定发展路径,并以此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切忌亦步亦趋,盲目跟从。
总的来说,高考志愿填报牵涉学生及其家长的核心利益,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成绩和职业发展倾向,综合考虑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结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建议,家长和考生要用心做好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仔细研读各省份有关招生政策、拟报考高校的招生章程和学科评估等信息,根据成绩、兴趣爱好、志向、职业规划、就业或深造等,慎重选择城市和学校。然后,多与家人、老师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与咨询,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根据职业兴趣和规划以及未来时代和社会产业发展选择自己的专业或专业类。另外,还要谨慎了解学校校名及退档、“滑档”风险,关注招生考试院的官方信息,注意征集志愿的计划和志愿填报,避免因信息延误造成损失。
从人的发展来看,高考更多的是影响未来3到5年的学习生活环境。10年以后的生活工作状态,是大学努力追求、刻苦学习的结果。进入大学不等于进入保险箱,后续的成长与发展、就业入职等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固然重要,但努力提升自我、积蓄能量的大学生活状态更值得期待与实践,愿广大学子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在大学阶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作者:覃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