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症状并不仅仅表现为多动 需医院做评估诊断

2021-07-03 09:08:10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孩子:格外好动,集中注意力困难,被视作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或者挑战父母底线的“捣蛋鬼”。有些家长可能会收到老师的反馈:“上课不专心”“在座位上坐不住”“打扰其他小朋友”等。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大众的认知中,这样的孩子患有“多动症”。但随着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多动症”这种疾病表现复杂,对于是否患病既不能轻易定性,也不能轻视。多动症在医学上的专业名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它究竟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区分多动与正常的好动呢?

1 儿童注意力持续多久算正常

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儿童期,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精神心理问题。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会导致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指不借助于视觉和触觉等而感受、判断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或诱发姿势反射的本体感受性感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不灵便,左右方向分辨困难。

多动症的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1至9∶1,男孩发病率更高。与同龄人相比,患者有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或)冲动等主要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同,正常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一般来说,5-6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2-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以达到30分钟。只有当儿童的注意时间明显短于以上时间,并且跟班级内同龄孩子明显不同时,才考虑为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家长看见孩子在玩平板游戏或看动画片的时候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注意力,就认为在其他事情上明显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正常的,这还真不一定。动画片和游戏的画面经常转换,并且有刺激性,需要孩子维持阶段性注意的时间也很短暂,大约2-3分钟而已,所以不能仅仅据此判断注意力有无障碍。

另外,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保持持久,其典型特点是主动的随意注意障碍,即儿童完成一项需要自己付出努力的枯燥任务(如写家庭作业、上课听讲等)时,表现出注意缺陷(如经常容易走神、溜号等)。同时,其被动的不随意注意也会相对增强,也就是说,儿童对于无关的外界环境刺激抗干扰能力差,如听课时会被窗外飞过的飞机或者小鸟的叫声分散注意力。

2 症状并不仅仅表现为多动

活动过度即我们常说的多动,是多动症的另一个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高,在需要安静下来或需要遵守秩序的场合表现尤为突出。

多动症儿童的多动与正常孩子的活泼好动不同,其行为具有多场合性,在玩耍、上课、写作业,以及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都表现出好动;而正常孩子的活泼好动是分场合的,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可以安静下来并遵守秩序和规则。多动症儿童的冲动非常鲁莽和唐突,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提出的要求需要立刻得到满足,无法耐受等待。由于他们的多动和冲动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接受环境的约束,因此经常会出现屡教不改、父母老师的批评管教不起作用的情况。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多动症其实有3种类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其中,注意缺陷型的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的多动、冲动症状,所以有一些病例不能只以多动、冲动来辨别。

注意缺陷型的症状可表现为:经常粗心大意、马虎,不注意细节;在听课、阅读或谈话时很难保持注意力;跟人说话时经常看起来心不在焉;很难按照指令与要求做事,学龄儿童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很难完成被分配的任务或活动,凌乱、没有条理,时间管理能力差;不愿意做需要持续用脑的事情,比如家庭作业、阅读等;经常丢失学习用具、日常用品等,如铅笔、书本等;经常因为外界的无关刺激而分心;日常活动中容易忘事,比如布置的作业或任务。

多动冲动型的症状可表现为:经常坐不住,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上课时会离开座位,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场合经常离开座位;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经常无法安静地学习或做事;经常说话多,“滔滔不绝”;经常忙忙碌碌的;经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答;经常难以按顺序等待,比如排队时总是表现不耐烦;经常打断别人或者打扰别人,比如打断他人对话、游戏等。

混合型的症状则以上二者兼而有之。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排除多动症的可能。

3 会给孩子带来长期影响

多动症的病因是很复杂的,目前倾向于认为其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多动症有遗传倾向,母亲在怀孕时吸烟、饮酒、感染、中毒、营养不良和非正常分娩,都有可能增加后代患多动症的风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血铅过高也是一个高危因素。另外,多动症还与儿童所在的家庭关系严重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关;与儿童所在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如果老师缺乏对此病的认识和理解,采取不当的管教方式,也会影响到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

那么,多动症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多动症患者常表现为学习困难,因为注意力障碍和多动影响了课堂听讲的效果、完成作业的质量,其学习成绩常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成绩。

其次,多动症患者的冲动性特点会造成人际关系困难,存在很多社交技能和交流技巧方面的问题,难以很好地管理情绪、调节情绪,因而在同伴交往中常遭到同伴的拒绝,难以保持持久的人际关系。同时,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家庭冲突多,亲密程度低。

综上所述,多动症儿童在进入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后,在多个领域的功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损害,学业和职业成就差,人际和家庭关系不良。

4 “多动症”需医院做评估诊断

“多动症”这个标签不能随便、轻易地给孩子贴上。

有些过于焦虑的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整天都闲不住,是不是有多动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多动症?过早过多的标签化,不仅会把焦虑的情绪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传递,还会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不良情绪的笼罩,让孩子在学校中被同学们戴上有色眼镜来审视,从而对其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多动症的诊断需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在两个以上的场景中(如学校、家庭)存在,并且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及对功能(如学业、交往)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如果家长觉察到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在注意力、好动、情绪上表现大为不同,应到医院做进一步评估、诊断。

5 药物治疗安全吗

从临床情况来看,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受到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减轻。但鉴于多动症对于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建议一旦确诊,尽早干预。

对于学龄期多动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当然这也是家长顾虑最多、疑问最多的一种方式。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药物对多动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很好地减轻多动症的症状,从而提高学业表现、改善人际交往等。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哌甲酯、托莫西汀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食欲不振、睡眠影响等,一般会随着服用时间增长或者调整服用方式等得到缓解。

药物治疗最终可以治愈多动症吗?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或方法可以治愈这种疾病。多动症的治疗及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家长、孩子及学校的多方面合作,以长期坚持管理好相关症状。

医师建议

患者家长可学习“亲子成长八步法”

就像前文所说,孩子确诊为多动症后,需要家长的付出。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且努力配合医生辅助孩子的治疗。怨天尤人或在孩子面前抱怨等行为,无疑会增加孩子的主观痛苦感受。有的家长妄图强迫孩子提高自控能力以对抗疾病,这是不明智的。多动症之所以是一种精神障碍,就说明它不是患者自己主观能控制的,患者更需要父母积极正向的行为引导。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要采取“和善与坚定”的态度,既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又坚持原则。

治疗多动症,培训患者的父母是一种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目前的培训方法有两类,一种是为家长提供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另一类是行为管理培训。我们重点来说说“亲子成长八步法”这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第一步,正确关注孩子,家长每天花15分钟和孩子待在一起,完全投入与孩子的轻松游戏,让孩子自己选择干什么(除了看电视),家长有选择性地表扬某些具体行为;第二步,用表扬获得和平和合作,给孩子提出一些简单温和的指令,要是孩子服从,马上对孩子进行肯定和表扬;第三步,当表扬无效时使用奖励,以增加孩子的服从行为;第四步,当表扬和奖励无效时可使用温和的惩罚措施,比如取消特权或者暂时隔离;第五步,把隔离法用于其他不良行为;第六步,对于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制定规则,规定遵守规则的奖励和违反规则的惩罚;第七步,协助老师帮助孩子;第八步,持续使用上述方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使良好行为能够成为习惯并保持下来。

此外,学校系统的干预会对多动症儿童产生积极作用,比较合适的干预目标是帮助儿童学会独立完成作业、更好地遵守老师的指令、分组活动时与同学友好合作。老师一味地让儿童控制小动作,反而会造成其对课堂的反感。如果儿童能够在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专心听讲,那么轻微的小动作可以被忽略。

具体来说,教室里尽量避免悬挂能引起儿童分心的装饰;老师要把一些重要的要求,比如不能辱骂别人、要耐心排队、回答问题要举手等制定成明确的规则,与多动症儿童进行沟通;对于多动症儿童表现出的良好行为要立即给予肯定、表扬,对于不良行为要立即进行制止。有时在行为干预早期,多动症儿童反而表现得更糟糕,这更需要老师坚定一致地对儿童的良好行为进行表扬,让孩子意识到老师的表扬是真诚的,从而慢慢增加自信,和老师有更多积极互动。

(原标题: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杨兴洁 王一博)(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治医师、承德医学院心理系学生)

标签: 多动症 症状 多动 评估诊断

关闭
最新热文